劣币驱逐良币的生活例子

劣币驱逐良币的生活例子

劣币驱逐良币是指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或银子(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
打个简单的比方,市场上的通用货币是银币,一枚银币可以买一头猪,可是有不良工匠在铸造银币时,昧着良心偷工减料,往里面掺了铝或铁,然后这部分银币便流入了市场,瑕疵银币与货真价实的银币,一起成了购买猪的货币,这两种银币实际价值并不一样,但却都能够买到一头猪。
久而久之,有人发现这样的做法,实际上利益空间巨大,因此越来越多的瑕疵银币流入市场,并且成为了货币市场上的主力军,而原来纯正的银币,慢慢退出原本的货币市场,被人们收藏起来或者回炉重铸,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

劣币驱逐良币的生活例子有很多,比如:一、人们喜欢用残缺、旧币支付。二、没有激励机制的工作,人们倾向于普通。三、上公交一拥而上,不排队能抢到座位,排队反而吃亏。劣币驱逐良币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好的东西(行为)和相对坏的东西(行为)一起存在的情况下,由于使用相对坏的东西(行为)可以替代好的东西(行为),又或者使用坏的东西(行为)对使用者更加有利,所以大家逐渐倾向于使用坏的东西(行为)。
下面我们将举例来说明劣币驱逐良币:

一、人们喜欢使用残缺币、旧币支付。
在古代,由于金银在流通的过程中会慢慢出现外表磨损而导致金银币的实际价值和它所代表的的价值不一致的情况。当人们发现这种现象的时候,就会将没有磨损的,足值的金银币收藏起来,而选择使用残缺的、旧的金银币来支付。
到了我们现在使用纸币作为流通货币的今天,同样存在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由于纸币在流通的过程中,不断地使用最终会导致纸币变得残旧,甚至有一部分残缺纸币被人们用透明胶粘连在一起,然后继续在交易市场中流通。
同时纸币作为国家强制使用和流通的货币,所以所有人没有拒绝接受残缺币的权利,于是残缺币依旧能够在市场上使用。但是人都是趋向于拿到好的纸币,所以就会优先将残缺币支付出去,而留下好的货币。造成好的货币降低了在市场流通的几率,而不好的货币则被人们更多地使用。

二、没有激励机制的工作,人们倾向于普通。

在我们国家实行大锅饭的年代,一个村社或者生产队的人一起干活,一起吃饭,对于干活的情况没有考核和激励机制。在这种情况下,会有一部分人出现干活偷懒的现象,因此在这种体制下,干活女郎和干活不努力的结果是一样的,都是吃一样的饭,反而少干点活还可以轻松一点。最终大家都选择不干活或者少干活。

对比今天一些没有考核机制和奖励机制的单位来说,就比如大锅饭的体制。由于大家干的活都差不多,或者大家干的活都没有太大的难度,而大家的工资都是统一按照岗位发,没有太多的绩效和奖金。同时岗位的晋升也是要按照工龄和资历来安排。那么有更强工作能力的人在这种环境中得到不更好的奖励,所以倾向于变得普通,没有干劲,最终选择变得和普通的人一样,得过且过。

三、上公交一拥而上,没有排队意识。
我们在公交站上公交车的时候,如果上车的人少,公交车座位足够,那么大家都会自觉地排队上车。但是如果上车的人明显很多,公交车的座位明显不够用,那么就会出现一部分人没有自觉遵守排队规则,插队上车。
由于插队上车比自觉排队上车的人更加容易抢到座位,在一些人看到这个情况之后,就会慢慢模范,最终大家都选择不排队上车了,而是一拥而上,谁先抢到就是谁的。不排队的人抢到了座位坐,而排队的人最后才上车,只能站着了。
通过上面三个例子,我们都可以看到,在劣币驱逐良币规律下,人们都选择使用不好的东西,表现出不好的行为。

发表评论